当前位置: 首页 > 都市言情 > 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> 第 254 章 终章(下)

第 254 章 终章(下)

作品: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作者:鹿子草 分类:都市言情 字数:91万 更新时间:2025-03-23 08:31:21

第254章终章(下)

【全文完】

叶满枝返回滨江的第三天,在家里接待了《滨江记忆》摄制组的同志。

“小姨,这是滨江电视台的赵台长。დ([磨铁小#☂说])_[(motiexs.com)]დ▻来დ磨铁小#☂说დ#☂看最新章节#☂完整章节დ(motiexs)•(com)” 徐骊珠为双方做着介绍。

叶满枝与对方是熟人,笑着说:“老赵,我第一次拍纪录片,你可得延续以前的风格,把我拍得精神点。”

她在滨江工作的时候,偶尔会上电视新闻。

这位赵台长对新闻把关挺严的,让她每次露面都显得很有精气神。

赵台长乐呵呵地保证:“我这次把台里的业务尖子全带来了,保管拍出最好的作品!”

双方心里都清楚,作品好不好,还得看这次的采访效果。

今天负责采访的是电视台的主持人樊竹,甫一见面就喊了声“叶主任”。

叶满枝问:“你是曙光厂子弟?”

能喊她叶主任的,要么是光明街的熟人,要么是曙光厂子弟或同事。

以对方的年纪来看,应该是后者。

樊竹激动地点头:“我父亲是曙光厂的电工,我自己也在电视机车间当了两年流水线工人,77年恢复高考以后,我才考上大学离开曙光厂。”

叶满枝欣慰道:“咱们厂子弟一个个都这么有出息,真是太好了。”

采访地点是熟悉的环境,负责采访的人也算是熟人,这次采访很快就进入了正题。

书房里只有叶满枝、樊竹和灯光摄影。

吴峥嵘本想在门口旁观一会儿,收到叶来芽扫过来的眼风,只能无奈退场。

樊竹笑着问:“您在滨江工作了很多年吧?”

“对,32年,一辈子最美好的年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。”

“您还记得自己是哪年哪天参加工作的吗?”

樊竹并没准备什么深刻的问题,她的任务就是引导着叶满枝尽量多说,多提供素材。

后期会根据嘉宾讲述的内容,填充到各个年份的主要历史事件中。

叶满枝拿出一本红色工作证给她看。

“1956年8月27日,我拿到了人生第一本工作证,算是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了。”

“我记得您当时在街道办事处工作?”樊竹问,“您那时负责什么?”

“刚开始负责民政、宣传,后来还有教育和工商业。”

“这期间有什么让您记忆深刻的事吗?”

叶满枝回忆道:“那可太多了,我当时在街道办有个师傅,叫凤朝阳,她是我见过字写得最好的女同志,我俩一起给居民写结婚证,还要到街上写宣传标语。”

“我至今还记得在黑板上写下的第一条标语。那时国家正在大搞社会主义建设,为了鼓励大家投身建设,我按照要求写标语——‘高楼平地起,条条柏油道,路旁柳成荫,庭院花枝俏。’”

“这种景象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,我做梦都没有具体素材。”叶满枝笑着说,“那会儿只有市中心有柏油马路,我所在的光明街上还是土路,庭院里没有花,只有菜地、鸡窝和猪圈。”

樊竹顺着她的话问:“您现在做梦的时候应该有素材了吧?”

“当然,”叶满枝很骄傲地说,“现在滨江的七区八县全都铺上了柏油马路,江畔宾馆有二十多层高。当年人民群众的梦想,正在一点点实现。”

樊竹想起之前准备的资料,“光明街在去年获得了‘全国模范街道’和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’称号。光明街道办的孙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,这是光明街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,您觉得呢?”

“没错。光明街不是历史悠久的老街道,它是依托656厂的建设而兴起的。当时工厂初建,居民来自五湖四海,操着南腔北调,有刚毕业的大学生,有普通工人,也有刚从战场上回来的战斗英雄。”

“街道办只有六七名工作人员,要为近两万人服务,其实要面临很大的挑战。”叶满枝毫不谦虚地说,“即便如此,我们当时也创造了滨江市的好几个‘第一’。”

她细数道:“光明街办起了滨江市的第一家养老院,第一所公办民助小学,第一个便民服务站,第一个街道广播电台,第一个妇女红十字队,第一个妇女抢险队,第一家为群众上门理发的理发馆,第一个人民大课堂……”

这些成绩不全是叶满枝做出来的,而是街道办所有成员共同的努力。

但她在街道办工作的那两年,光明街的确取得了很多很亮眼的成果。

叶满枝所说的这些是节目组之前没有搜集到的资料,正好可以充实《滨江记忆》的素材。

樊竹连忙问:“您手头有这方面的资料吗?”

“有啊。”

叶满枝将她提前准备好的一个盒子拿出来,里面是她以前做的剪报本,还有一些老物件。

剪报是用糨糊粘的,所以大部分新闻报道的字迹都看不清了。

偶有一两张没粘好的漏网之鱼,反而得以保存下来。

叶满枝将夹在本子里的几张剪报展示给她。

“这是1957年,全市第一家三八便民服务站开业时的情形。这家服务站被全省推广过,有三十多年的历史,至今仍在营业。”

“这是滨江市长来光明街开设人民大课堂的场景。在台上讲课的就是市长,坐在台下听课的几千人都是光明街的居民。”

“还有这张,”叶满枝把那张居民们拿着板凳、排着长龙去听讲的相片指给她,“这张相片获得了‘全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展览’的金奖,被很多报纸转载过,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,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典型。”

如今再回头去看,当时的日子真的不富裕,但生活似乎还挺有奔头的。

三十年过去,窑姐儿出身的薛巧儿,培养出一名大学生。

从没读过书的郑东妹当了理发师傅,去年还自己开了一家美发店。

蹬三轮的赵强据说也组建了一个运输队。

……

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了。

樊竹看过她提供的资料,在心里感叹,来采访叶市长果然没错,她能提供的素材算是所有受访者中最多的。

他们节目组追溯历史的过程困难重重,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和老物件,很多都在运动中销毁了。

像叶满枝这样由个人完整保存的资料,并不多见。

两人围绕基层工作聊了很久,提到了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、建国十周年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大事发生时的情景,甚至还介绍了她在省大读书时的情况。

樊竹微笑问:“您在街道工作,又考上了大学,那几年应该是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段时间吧?”

即便是放在当下,上大学也是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一步。

然而,叶满枝沉吟一阵后,却说:“在基层工作和上大学,的确对我影响很大,但是真正给了我极大震撼的,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的,其实是两个瞬间。”

樊竹连忙问:“您能展开讲讲吗?”

“第一个是我被任命为滨江曙光机器厂党委书记,革委会主任的时候。”

“这有什么特殊意义吗?”

樊竹记得她之前就担任过副厂长、副主任了。

叶满枝笑说:“因为到了那个时候,我心里突然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。咱们平时总提到‘责任感’这个词,其实年轻人的责任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,这需要一点点学习和积累。”

“俗话说,天塌了有个儿高的顶着。在街道和工厂工作时,有领导在前面顶着,就相当于有了主心骨,我按照领导的要求做工作即可。可是,当前面的依靠没有了,需要由我做决策,成为别人的依靠时,这种责任感就特别强烈了。”

“我要为这家大型国营工厂全权负责,肩负全厂两千个家庭的生计和未来,在我意识到这件事的那个瞬间,才真正成长为一名干部了。”

叶满枝觉得,她当时在心理上完成了一次蜕变。

她没在这上面讲太多,转而说起另一件事。

“第二个让我大受震撼的瞬间,是在1973年1月。”

樊竹惊讶道:“时间这么具体?”

“对,那时我国正计划引进一条彩电生产线,我作为曙光厂的谈判代表,跟随部委组织的考察组,出国进行了考察。”

叶满枝讲得比较含蓄:“当时我国的电视机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,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,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不小的差距。”

然而,那次考察,他们就是去了电视行业最发达的日本。

那种冲击和震撼,是叶满枝至今回忆起来还会感到难受的。

那是她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自己有多落后,知道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。

“我那时候非常焦虑,想尽快买条生产线追赶上去,又苦于没有资金而无从下手。当时全国一盘棋,国家不容易,要用钱的地方很多。做出决定采购二手设备的时候,我内心其实特别煎熬。”

“那两条生产线已经用了十年,是人家淘汰下来不要的东西。跑去跟人家谈价钱的时候,我面皮都是滚烫的。”

想到家里的情况,她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跟人家谈。

明知落后,却不敢说,只能回家跟吴峥嵘讲几句。

樊竹说:“可是您当时做出的决定,让电视机走进寻常百姓家了。”

叶满枝摇摇头,客观地讲:“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,采购生产线要用到外汇,企业手里哪有那么多外汇?当时曙光厂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支持,也得到了广州广播器材厂和天津无线电八厂的支援,那两条生产线是举三个省市之力引进的。”

曙光牌电视机在滨江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滨江一直以发展重工业为主,在轻工业方面,没有诸如永久牌、北京牌、光明牌这类全国知名的品牌。

但是,曙光牌电视机横空出世,畅销全国以后,间接帮滨江打开了知名度。

所以,曙光厂的发展,也是《滨江记忆》中要展现的一部分。

樊竹详细询问了他们去日本考察的情况。

叶满枝尽量细致介绍了,她也想将这段记忆保存下来,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分历史。

“时下的人们一定无法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。现在的曙光电器公司,不但有彩电业务,还有冰箱、洗衣机、电饭锅,甚至还在研发微波炉,一片欣欣向荣。听说曙光牌的一款彩电,还在今年得到了技术进步金奖。”

如今的曙光厂,已经实现了曾经那个追赶833厂的目标。

“可是,国家在七十年代初,就组织过彩电攻关大会战,从研发、引进,到生产、销售,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用上彩色电视机,我们几乎经历了20年。”

樊竹听得出神,隔了几秒才接话说:“您为这20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”

叶满枝每每想起这一段,内心总是欣慰又自豪的。

但她还是摇头说:“我的作用只是想尽办法将生产线引进来,后续的生产研发靠的是曙光厂的技术人员,以及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。”

个人力量在行业大势面前是相当渺小的。

叶满枝能对节目组讲的内容实在太多了,只凭她口述工作经历,就能对节目组缺失的很多史料进行印证和补足。

更何况,她还有记日记和收集剪报的习惯。

尤其是她调入轻工业局工作以后,尽管她本人没时间弄剪报了,但她还有一对刚刚退休,闲极无聊的父母。

常月娥和叶守信做了好几个剪报本,这次也被贡献出来,成了节目组现成的素材。

采访进行了整整三个小时,临别时,赵台长对她家那面荣誉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。

尤其是那面“横渡滨江”的小红旗,被他拿着照相机拍了好几张相片。

要不是叶满枝及时阻拦,连她和吴峥嵘的结婚证,也会被人家拍下来。

“老赵,这结婚证就不用拍了吧?拍了你也用不了呀!”

“哈哈,最近魔怔了,搜集资料的时候,见到什么都想拍下来。”

赵台长暗暗遗憾,建国初期的结婚证,还保存得这么完好,不拍下来真是可惜了。

以前有一阵子很流行将结婚证挂到墙上,但是热度也就一阵子,后来很多人家都撤了下来。

没想到叶市长家里,居然一直将结婚证挂在墙上。

樊竹帮着打圆场:“叶主任,你们那会儿的结婚证真大呀!”

这结婚证挂在墙上跟奖状似的,之所以能跟奖状区分开,是因为中间还贴着一张结婚相片。

叶满枝笑道:“以前结婚的流行说法是,‘同心同德干工作,比翼齐飞搞建设’。大家的结婚证都这么大,拿到写好的结婚证时,特别有仪式感,跟得个奖状差不多。”

她将摄制组一行人送出门,再次返回来,特意在结婚证前面多站了一会儿。

吴峥嵘将客人用过的水杯刷干净,见她站在原地不动地方,便问:“看什么呢?”

叶满枝盯着相框里的结婚证说:“你快过来看看,咱俩的结婚证和相片是不是有点褪色呀?”

这面墙能被阳光照到,她感觉结婚证的颜色有点浅。

吴峥嵘:“相片本来就是黑白的,褪不褪色都一样,而且那结婚证挂了几十年,褪色也正常。”

叶满枝从抽屉里拿出另一张结婚证,与墙上那张做对比。

果然褪色了!

好在结婚证有两张!

她拉着吴峥嵘说:“跟小樊聊完以后,我心里特别感慨。在光明街上工作生活的日子,好像就在昨天一样,很多事情还历历在目。”

吴峥嵘调侃:“你总说自己记性不好,这不是挺好的么?”

“那得分跟谁比呀,比你们这两个姓吴的,还差一点点。”叶满枝拿了一块干净的抹布给他,“趁着今天有时间,咱俩把这些相框擦一擦,平时都注意不到这里。”

吴峥嵘并不想将有限的时间用来做家务,“等我自己在家的时候,抽空就擦了。你要是想光明街了,不如回去走走。”

叶满枝看了眼手表,下午一点多。

今天是周末,有言又去实验室钻研了,参加不了家庭活动。

“那行,正好去四嫂那里吃个午饭。”

四嫂沈亮妹退休后,在光明街上开了一家小饭馆,主要经营家常菜,做的都是军工大院里的熟人生意。

两人开车来到光明街的时候,刚过了饭口,四嫂和四哥正在店里看电视。

“沈老板,生意兴隆呀!”叶满枝笑着打招呼。

“哎呀,”沈亮妹从椅子上跳起来,“你什么时候回来的?咱爸妈也回来了吗?”

“我来出差的,没带爸妈。”叶满枝拉着吴峥嵘入座,“嫂子,我俩还没吃午饭呢!”

“诶诶,我这就给你们炒菜去!”

四哥开了两瓶汽水,得意洋洋地问:“怎么样,叶市长,我们这馆子不错吧?”

“挺好,瞧着挺干净!”

“当然干净了,”四哥抱怨道,“你嫂子恨不得让我一天打扫八百回!这一整条街上,数咱家这店最干净!”

叶满枝点点头,四嫂其实一直都很勤快,也爱干净。

有这样的品质,干餐饮应该错不了。

四哥低声透露:“虽然累点,但是挺赚钱的。我前天刚给三哥写了信,实在不行就别干那什么副厂长了,反正三线厂的效益不咋地,还不如出来开个饭店呢!”

叶满枝和吴峥嵘:“::::::”

四哥跷着二郎腿说:“咱光明街最近可是大变样了,那边新开了一个大商店,把市中心的人都吸引了过来,否则咱家的生意哪能这么好!一会儿吃完饭,你俩就去街上转转。”

两人答应着,吃过午饭便出了小饭馆。

他俩没去那个新开的商店,沿着行道树在熟悉又陌生的小街上散步。

没多久就走回了军工大院。

大院里还是老样子,红砖灰瓦的赫鲁晓夫楼纵横分布,广播里放着一首很有军工特色的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,明晃晃的阳光和翠绿的松柏,像是又把人带回了某个热火朝天干革命的午后。

叶满枝和吴峥嵘都是大院里的熟面孔,有老邻居见到他们,便熟稔地过来打招呼,询问老叶和常月娥的近况。

态度一如当年,像是叶满枝回家午休时,被邻居大娘问一句“小叶干事吃了吗?”

夫妻俩与老邻居们寒暄着,不知谁在楼上喊道,“《篱笆女人和狗》开演啦”,瞬间让聊天的人减少一大半。

吴峥嵘笑:“走吧,咱们去外面转转。”

光明街最近的变化很大,好几家店面在搞开业酬宾活动。

叶满枝走到其中一家门口时,发现是曾经的照相馆重新装修开业了。

名字还是“国营光明照相馆”,但内里完全大变样,看起来还挺时髦的。

有个年轻姑娘在门口为客人做着讲解。

为了迎接国庆40周年,照相馆推出了免费为相片烫字服务。

吴峥嵘轻笑:“国营照相馆的觉悟还挺高的,连酬宾理由都是为了迎接国庆。”

叶满枝憋笑用手肘拐他一下,“咱俩结婚证上的相片就是在这里拍的,开了三四十年的老店能重装开业寻找出路,总好过成为一段历史吧?”

“要照顾一下老店的生意吗?”吴峥嵘问。

叶满枝往自己身上瞅一眼,她穿的还是上午接受采访时的衬衫,吴峥嵘仍是军装。

与他们当年拍结婚照时的衣着差不多。

“要不咱们进去拍一张合影吧?现在可以拍彩色相片了!”

那年的照相师傅,千叮咛万嘱咐,新人照相的时候严肃点,不要咧嘴笑。

但十几岁的叶满枝不听话,快门按下时,画面上定格了两张明媚的笑脸。

如今的照相师傅,提醒顾客可以多笑笑。

而叶满枝和吴峥嵘都很听话,坐在镜头前,笑容比当年还灿烂。

照相师傅收好设备,客气道:“我们照相馆有烫字服务,二位可以想想在照片上写什么字。”

叶满枝好奇询问:“其他人都写什么字呀?”

对方将几张样片拿给他们,要么是“某某永远爱某某”,要么是“谁谁和谁谁结婚周年纪念”。

吴峥嵘看了以后,再次牵起唇角。

叶满枝也有点想笑,“还有没有别的?”

“要是不知道写什么,你们就选‘国庆四十周年留念’,很多顾客都用了这个。”

夫妻二人低声交流片刻,叶满枝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,推给照相师傅。

“师傅,就帮我们写这个吧。”

——【走峥嵘之路,迎硕果满枝。】

(全文完)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小叶和吴博士的故事至此正式结束,要含泪说再见了。全勤七个月,看着小叶一路成长,自己好像也成长了一回。再次感谢宝子们的陪伴和支持,感恩所有霸王票和营养液,么么大家![亲亲]

下一本开《万事如意[九零]》,感兴趣的姐妹可以点进专栏提前收藏哈。

另外,跟全订的小伙伴求个五星好评。如果想打五星,却因为系统限制打不了的,就暂时不用评分啦!心意已收到,深鞠躬感谢!

最后,祝大家都能走峥嵘之路,迎硕果满枝!下个故事见~

鹿子草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:

《别问我谁是迪斯科[八零]》第 235 章 终章(下)

《五十年代军工大院》第 254 章 终章(下)

希望你也喜欢

鹿子草向你推荐本站热门都市小说: 《方舟[废土]》最新章节:第189章 、 《成为秦始皇经纪人后》最新章节:第 124 章 。 、 《横滨星露谷物语》最新章节:第 125 章 同【作话】 、 《送你一把赤小豆》最新章节:第 61 章 番外 、 《狭路》最新章节:第 138 章 宏景 、 《穿成影后姐姐的软饭A》最新章节:第104章 、006 、 《玄武裂天》最新章节: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胜者为大 、 《首辅的屠户悍妻》最新章节:第182章 、 《春夜困渡》最新章节:第69章 第69章 、 《买活》最新章节:第 1273 章 未来扑面而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