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晚唐浮生 > 新书还在审核

第七章 收拾整顿(三)

作品:晚唐浮生 作者:孤独麦客 分类:历史军事 字数:779万 更新时间:2024-05-18 09:18:17

文德三年正月,怀远新城迎来了新年。

城市已经有不少人气了,基本都是幕府军将僚佐家眷。在城外,还有数万口军士家人,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。

各项建筑也建起了大半。再有一年时间,应该就可以收尾了,后面就是由私人投资慢慢完善。

韦庄踏在怀远新城最主要的一条南北大道上。

他不觉得这座城市有什么特殊的,毕竟在长安住了那么久,再看别的城市,怎么都觉得差些意思。

怀远新旧两城加起来,可能在州城里面算是道。

“敢问强使君,如何个记账法,又如何抵免?”赵成问道。

韦庄看了他一眼。听闻此人是大帅爱妾赵玉的族叔,他第一个起来问,颇堪玩味。

“每个入场商贾,皆须在供军使衙门坊市分司处开具公函,曰‘账户’。每做一笔买卖,账户上列明进项和出项,由衙门派驱使官统一抄录誊写。进项、出项可互相抵免……”

简单来说,这就是一个清算银行体系。

大宗交易,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。有人卖出了一批货物,列进项,买了一批货物,列出项。进项、出项可互相抵消,最后算结余。有结余者,供军使衙门补钱,有亏空者,到衙门交钱。

当然了,结余者与亏空者私下里也可以进行交易,这就相当于借贷了,衙门不管,你们自己搞,全凭信誉。

这其实是一种博览会、交易会式的贸易形式,以大宗交易为主。在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流行,国朝也有此类雏形,比如某州商人贩运货物到长安,卖出后,到本镇驻长安进奏院或有名的大商人那里领一个凭证,返回家乡后领钱。

国朝的进奏院,在黄巢乱关中以前,是承担部分银行职能的。

毫无疑问,这种交易模式,对商业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,也利于官府收税。

大商人,买卖动辄万缗钱。以会昌开元通宝为例,一缗八百钱,重六斤四两,一万缗钱,就是六万四千斤,长途转运,苦不堪言,风险还贼大。更别说,有些州县,根本就不允许铜钱出境,更是极大限制了商业交易。

博览会的交易模式,众商人在“清算银行”内开账户,相当于互相转账,抵消支出和收入,统一结算,不但大大减少了对铜钱、绢帛这类货币的需求,也非常便利。

铜钱,成色可不一定都一样,一直让商人很头痛。有些成色差的,摔地上直接一摔两半,谁敢收这种铜钱?

绢帛其实也不好估价,因为花样、品相不一,价格差异很大,还有年份折旧等因素,都极大阻碍了商业交易。

那么,交易会用什么货币记账呢?

“敢问强使君,会期内各项买卖,用何物记账?”赵成又问道。

韦庄暗哂,这人肯定是托了。

强全胜点了点头,让小使们拿了铸好的银元,给每位商人分发了五枚。然后又有人拿了一些物事出来,置于案上。

“朝廷给京诸司及天下